导 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首百年光阴,从上海石库门的星星之火,到嘉兴南湖的点点波澜,我党在泥泞中起步,在曲折中发展,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
今天,天工方圆通过一个初心故事,一部爱国电影,一首革命歌曲,一个红色地标,一本党史书籍带你重温红色岁月,缅怀峥嵘历史,一起感悟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一个初心故事★
“半截皮带”的故事
2016年元旦刚过,习近平视察当时的第13集团军。走进军史馆,他在半截皮带展柜旁停下了脚步。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粮食的严重短缺。三过草地的一个红军班早已断粮断炊,半截皮带成了全班最后的食粮,战士周广才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下作个纪念吧,带着它到陕北,去找党中央,去见毛主席!”
到陕北去、见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年轻的红军战士,走出茫茫草地,走到了陕北。半截皮带的故事,令习近平动容。他感慨地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一部爱国电影★
《厉害了,我的国》记录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一个个非凡的超级工程,展示了磁悬浮列车、5G技术等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的里程碑般的科研成果,也将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影片后半部分从“小家”的角度切入,讲述了平凡百姓的生活变迁,生动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体制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一首革命歌曲★
《黄河大合唱》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歌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一个红色地标★
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
枫树坪下听传统,八角楼前觅灯光,八角楼的故事,在井冈山广为人知。多年前,正是在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里,每晚窗边散发出来的微弱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在此。毛泽东曾在这里长时间居住,由于在卧室顶有采光用的一个斗八藻井,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当年,由于敌人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给养非常困难,毛泽东同志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着红米饭南瓜汤度日,穿破衣烂衫御寒,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风雨百年,青史可鉴。在井冈山上,当地人常说八角楼的灯光就是黎明的曙光,正是在这栋建筑里,毛泽东总结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和井冈山浴火重生的苍松翠竹一道,铺陈出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
★一本党史书籍★
《中国共产党简史》共10章、70节,记录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集中彰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简史》坚持史论结合、夹叙夹议,做到把基本事实讲明白,把基本脉络讲清晰,把基本道理讲透彻,以期实现人人看得进去,专家学者不觉得浅,普通群众也不觉得深的传播效果。
★学党史故事 · 担复兴大任★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天工方圆党支部将推出“知史爱党”专栏。通过每月一话,展现党的风采,带领广大朋友重温历史,叩问初心,汲取力量,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