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路,不忘曾经誓言;万古华夏魂,复兴热忱未减。鲜红的党旗,是共产党人的一腔热血,是共产党人的百年风华。
<一个初心故事>
威震敌胆的“爆破大王”
马立训(1920-1945) 男,汉族,山东省淄川县人,中共党员。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40年4月,马立训参加八路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中共参加40余次战斗,完成爆破任务20余次。他苦练杀敌本领,采用飞爆、空爆、连环爆等爆破方式,炸死日伪军500余人,被誉为“爆破大王”。1944年5月,在攻打山东省平邑县庞庄日军据点战斗中,他连续炸开日军第一道障碍及据点门楼,部队得以迅速通过突破口向纵深发展。同年7月,他出席山东军区英雄模范大会,被评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特等战斗英雄”。1945年3月,在沙沟崖战斗中,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构筑的炮楼在斜坡上,难以实施爆破,马立训用木棍绑扎支撑架,逼近炮楼后,冒着守军机枪扫射的危险,将炸药包绑在支撑架上送至炮楼半腰,紧紧撑住木架,直至爆炸前的瞬间才转身隐蔽,一举炸毁炮楼。
1945年8月3日,在山东滕县阎村战斗中,他带领突击班执行爆破任务时不幸牺牲,年仅25岁。同年9月,八路军鲁南军区命名他所在排为“马立训排”,滕县阎村为“立训村”,并在部队开展了“马立训式的爆破运动”。
<一部爱国电影>
《碧海丹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63年上映。影片根据海南战役中我军用木船战胜敌军军舰的史实改编,展现了我军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不畏艰难、刻苦练兵和顽强斗敌的革命精神。
1949年,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某部钢铁一连,在连长肖汀的带领下,追击国民党残兵来到雷州半岛南端。但由于没有船只,无法渡过琼州海峡解放彼岸的海南岛。一次,肖汀意外发现五只渔船,他求战心切,动用了这些船而忽视了群众纪律,受到养父丁司令员的批评。后来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战士们进行海上训练,克服了晕船的困难。第二年,在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中,肖汀用满载炸药的木船绕到敌后,炸毁敌舰,胜利登上海南岛,在海战史上创造了光辉的一页。
<一首革命歌曲>
《我是一个兵》是由陆原、岳仑作词,岳仑作曲的军旅歌曲,创作并发行于1950年。1954年,该曲获得了第一次优秀群众歌曲奖一等奖。
歌曲旋律简洁质朴,节奏铿锵有力,唱出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那种意气风发的自豪感,也唱出了“爱国爱人民”的战士心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这句最朴实的话,揭示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民一体,所以必定军民一心的建军传统。这种亲切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好男不当兵”的偏见,以音乐的形式,为新时代的中国军人树立一个相当鲜明和典型的形象 。
<一个红色地标>
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纪念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1970年对外开放,1984邓小平题写馆名。在这里,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短短的十个月时间,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最后解放了全中国。这里是党中央解放全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此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西柏坡纪念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西柏坡纪念馆基本陈列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廉政教育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丰碑林5个部分,通过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系统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承载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战斗、生活的丰厚历史记忆,传递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与教育意义。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创立的丰功伟绩和铸就的西柏坡精神将永载史册。
<一本党史书籍>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由徐占权、徐婧著,军事科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本书精选了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节点,生动而完整地记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书稿在长征原始档案和当事人回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党史和军史最新研究成果,收录了130余幅珍贵图片,挖掘了许多新史料,力求再现人类历史上这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